做了再说,脚踏实地。

北京大学公开课:政治学导论(网易公开课)

1.社会科学与政治学

1.1社会科学

要了解政治学,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科学,18世纪以前,哲学又分为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研究对象,分别为自然与社会,其中,自然哲学是必然的学问,而道德哲学是或然的学问。

18世纪左右,为了将道德哲学科学化,道德哲学,开始出现了新的分支,包括心理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和财政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方面与政治经济学方面,构成了后来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

发展到今天,矛盾主要体现在核心区边缘区,一元与多元之间:以美国为主的包括英法德意大利在内的主流文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产生了冲突,因为社会科学以美国为核心确定了所有的定义和范畴,其他国家就不得不选择,要么屈从,要么孤立。

1.2政治学

接着我们来说政治学,政治学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的制度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与理性主义,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

制度主义,集中于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内部的立法,行政,司法等;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历史演变的比较,从而抽象出政治制度的普遍原则和一般知识也就是政治哲学。

行为主义是一种以外部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理性选择强调功利主义,个人选择的利益最大化。  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使得国内政治研究更加深入,集中于个人的政治行为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此外,比较政治研究开始兴起;国际政治与政治关系研究包括国际体系的稳定与霸权,国家安全核扩散,国际冲突政治联盟等;政治经济学开始兴起。

如果说,制度主义强调制度,行为主义与理性主义强调个体,那么新制度主义就是制度与个体的结合,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完全从个体的行为分析出发,也反对早期制度主义对这个简单而静态的描述,新制度主义认为整体制度是动态的不断演变的,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商家强调,对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新制度主义包括三条研究路径,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在地区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新制度主义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不再假设政府是全能的;开始重新思考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国际化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国内政治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何种作用?不同国家的应对措施又是如何;新制度主义还重新思考美国政治学与一般政治科学的关系;定量研究方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3政治分类

现在主要包括比较政治学,政治理论,国际关系以及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


2.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史

2.1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包括基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古典的政治理论,当代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基本概念和范畴包括国家的组织类型,直接民主制,代议制和独裁制,政府与政治,政治态度中的政治文化与公共舆论,政治互动中的利益集团,政党与选举政治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政治与经济,国家利益与国家关系。

古典的政治理论包括从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马克思到制度理论。当代的政治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

政治意识形态包括古典自由主义与古典保守主义,古典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如新保守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

2.2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问题的一种知识,基本特点是原创性,系统性,逻辑性与完整性通常表现为一些理论体系,不仅提出政治观点和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对这些观点和立场的理论论证,政治思想一般来说并非集体工作计划,是思想家个人的理论创造。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创造。

政治思想内容包括政治的本质,政治的范围或界限,政治价值和政治活动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政治价值或目标的手段。

政治的本质是政治的基本特性使政治行为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马克思韦伯认为政治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性的统治,柏拉图和孙中山则认为政治社会分工的体现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治范围或者界限不同于物理事实,并不存在客观可识别的边界,古希腊的思想家认为,甚至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要求把政治活动限制在一种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才是最好的。

政治价值或者政治活动追求的目标如民主,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的虽然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目标的权重不一样,比如对于民主主义者来说更多的追求平等,而对于自由主义来说,更多的追求自由。就会导致很大的冲突,比如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

实现政治价值或者目标的手段,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策略,通常目标决定手段。  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议行合一制度与自由主义的分权制衡制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对立。

2.2.1政治思想史

了解每一种政治观念,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认识,不同于物理,如果不了解政治思想史,就不能够理解现在的政治;其次,通过了解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对认识当下的政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有不同的可能性;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些思想上的立足点和参照系,反思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从而得到新的启发。

中国和西方的政治思想是不一样的,中国强调天人合一,中国出现的很早,是对过去政治思想及相互关系相对简单的叙述和分析,而在近代西方出现的政治思想实事,西方历史观念兴起之后的产物,有严格的界限划分。西方政治思想史占据主流地位,而如果要照搬西方思想史来看中国的历史则是不恰当的。

2.2.2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包括三个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基督教中世纪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萌芽和奠基的阶段,由于希腊有200多个城邦构成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制度且内部激烈冲突,所以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形成政治思想。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政治的本质,其二是关于正义,其三是对政体问题的研究,其四是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

古希腊政治思想家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而政治的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趋于至善,所以,政治科学是一切科学中的最高科学,必须对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指导。

正义,包括交换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交换的正义是指对平等者平等相待差异者差别相当大,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是分配的正义。

古希腊思想家认为,正体现了成功最本质的特征,提出的6种成熟的政体包括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和暴民政治。

理性主义认识方式是指古希腊思想,无论是对,正义问题还是政体问题的讨论,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理性主义或者说科学主义倾向,注重对概念的界定,对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澄清,思想的系统性理论性。

以上都对后来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的共和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而非某个阶级或者阶层特权,因此公民则应该自觉为国家服务,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们认为古希腊的思想家提出的政体,实际上只是维护晨风中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真正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各部分利益的平衡,这对近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体设计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督教中世纪时期

基督教特有的政治观和平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休假的政治观与古希腊古罗马截然相反,他认为,人类堕落之后为了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消除人世间的罪恶,而采取迫不得已之道才是政治,绝非人的本质,政治生来带有罪恶的性质;平等主义则强化了古罗马的观点。

日尔曼人的法治原则,契约思想和代表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法治原则意味着,王在法下,法律就是传统和习俗及习惯法,准确来说是现在的案例法,推翻了过去由于古希腊要求完美的法律而带来的各个城邦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了冲突,古罗马遵循传统从不改变法律而带来的落后;契约思想是近代契约论的基础,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是契约关系,而代表权思想是代议制度前提,意味着被统治者一方通过推选一定的数目,代表参与统治机构和统治过程。


2.2.3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

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首先推翻了基督教中世纪的宗教主义,强调人本主义,强调对自由的保障和对物欲的认可。

在对自由的保障方面。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观点:现代共和主义思想,卢梭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实现公民自由;保守主义流派,如伯克认为自由来自于对传统的尊重;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平等和自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化解了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

对于物欲,人们经历了认可,解放,刺激三个阶段。而过分强调人的欲望,忽视了人的神性,其实是在激发人的兽性,这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人类危机之一。

不管怎么说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打破了宗教束缚,打破了等级制的社会秩序,打破了传统对人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桎梏,在此基础上,由享有平等的政治和法律权利的公民为主体,建立了现代的政治秩序,这是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在近代以来精神与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前提。

西方政治思想一脉相承,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我们可以采用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它。


3.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经验的科学,是实然的学问而不是应然的学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就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言,一种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广泛认同;而就政治制度的有效性而言,好的政治应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竞争力,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福利,制约公权力依法治理,促进信任与合作,提高公民道德与社会自治。

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差别在于,比较政治更多的聚焦于国内,而国际关系的聚焦与国家间;比较正直的学术来自各个国家,而国际关系的学说以美国为主导。

3.1比较政治研究

比较政治的研究包括国别研究,对两个或更多国家研究,对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进行地区研究,跨地区研究,全球比较和主题研究。

其中国别研究包括政府机构,党政利益集团,决策过程,公共政策,舆论,社会运动,民族宗教问题,人口地理,历史文化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社会分层。

比较政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换位思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解世界大事,也可以成为决策依据。

3.2比较政治学的兴起与现代化理论

3.2.1比较政治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近现代比较政治学兴起与民族国家的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文明的扩张密不可分;而二战后大量新独立国家的出现,美国的世界影响变化也促进了比较政治学在美国的发展。

著名人物包括,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霍布斯!利维坦,洛克与孟德斯鸠,托克维尔,马克斯,托尔干和韦伯。


3.2.2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中,技术进步为标准,认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他们的历史观是乐观主义的直线式进行改造的,并以欧美为样板,认为美国是最高阶段。 

现代化理论的关键在于认为经济发展有助于民主,财富增长能够促进中产阶级的诞生,从而实现民主,相关的书: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

但是拉丁美洲的情况,以及越战的失败使得美国现代化理论遭到挑战,国内开始出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反文化运动。 由此诞生了新的假设和依附论。

1968年赛缪尔亨廷顿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经济增长带来的是不平等,而不平等会带来更广泛的政治参与,从而造成不稳定。动荡的根源不是贫穷和落后,而是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也不在于政治形势,而在于政治有效程度。这些观点在实际中也得到了证实。相关的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991年,亨廷顿提出新的观点反驳了自己过去观点,他认为经济增长导致城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更为复杂的难以受国家控制的经济体系,同时,不同的独立的权力中心开始产生和成长,从长期看只会导致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从而促进民主。相关的书:第3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

2004年,亨廷顿发表了他对美国文明,美国国家认同的观点。在文明问题上,亨廷顿是悲观的,他强调文明冲突论。他认为西方文明只此一家并非普遍适用,本症候不同的,文明必然带来不同的冲突,西方团结一致对付来自非西方的挑战,他的隐忧其实是西方给世界带来了现代化,但是其人口却在不断萎缩,可能反而最后会被洇灭。相关的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依附论源自智利的圣地亚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为,体系中占优势中心地位突出于较低等级的附属国家组织剥削,附属国家应大力剥削,而分得小部分的剩余作为酬报,核心是国际的不等价交换,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分别有自己的中心和外围,发达国家以及外围国家的外围与中心之间是利益冲突的,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外围也是有利益冲突的,但是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中心利益一致。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验证,它过于单一,忽略了各国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特性。

3.3比较政治核心问题

比较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一个国家的内部。



4.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家国家利益及国家力量,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的时代主题。

4.2国际政治定义

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合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 

4.2国家国家利益与国家力量

认识国际政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国家,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频繁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有序的国际格局。

关系: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出现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国家间的关系,第2种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第3种是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 

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安全利益是根本。国家利益又可以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其中主权利益是核心利益,包括。包括国家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 

国家权力: 国际斗争主要表现为权力斗争,国际政治最终目标都是权力,包括保持权力,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

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既包括物质的自然的抗战力量,也包括社会的精神看不见的因素,既包括视力包括潜力以及有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综合国力,是国家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包括所有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


4.3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体现的是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特别是世界主要强国和地区性大国所形成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立足于全球的高度把国际政治整体结构,国际体系,与作为主要行为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更强调,国与国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功能,更突出某一历史时期的国际政治整体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体系的主要外在表现。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各异的联盟和反联盟关系形成了,以大国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力为主题的双边和多边结构就是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格局经历了大英帝国时代的单极格局,美苏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以及苏联解体以来的多极格局。

4.4国际政治的时代主题

国际政治的时代主题正在由传统的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问题并不意味着完全处于和平发展而是总趋势和平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主流,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涵更为广泛和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包括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危机,资源短缺,疾病蔓延,食品安全,信息安全,非法移民,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是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既有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各种矛盾的综合产物,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积极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位我们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发展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新的世界战争最终是能够被制止的。


5.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的演进,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首要任务。 

5.1国际关系定义

国际关系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不仅包括国家间国家集团间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关系和联系,也包括国际组织团体,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既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也包括文化关系和宗教关系,其中政治关系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 

国际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以国际舞台上为实现各自利益积极互动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不断互相作用的运动过程。研究对象是国家与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规律,还有,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宗教关系,政治关系,重要历史人物。 

5.2国际关系的演进

国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出现国家,然后出现邻国和地区性国家最后到国际性,一开始的比如,西欧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系,穆斯林世界以及与其他文明隔绝的非洲文明状态。

国际关系主要由英国开始,后面经历了,以英国为中心的时代,比如威斯特伐利亚,之后有冷战等。

30年战争诞生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现代国际关系开始产生。

第1次世界大战诞生列宁主义和威尔逊主义又称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认为人有着善良的基本特征和行为体都是理性的,无政府体系是一个秩序体系,没有政府但有行为规范规则,国家的最高利益不是生存,生存是最低需求,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无限扩充实力,而在于建立安全共同体)。

第2次世界大战后新集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本恶,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竞争是第1位的,竞争的实质是零和游戏,国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生存是国家最高利益,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性行为体,本性是追求权力。

冷战结束后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方面物质结构是行为体实力分配和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是指行为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观念规范和文化,物质结构只有在关键结构的框架中才有意义,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国际认同和国家利益不是体系和物质结构,而是国际政治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国家并不是相似的身份的建构,决定对外决策,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的关系,同时社会结构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

5.3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首要任务:维护独立和主权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首要任务是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中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政策。

新中国建立初期:从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政策,包括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

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人员对峙的中苏关系恶化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始出现两面开弓,四面出击的战略,对各国反动派采取坚定和不妥协的反对态度。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前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安全危险减弱,所以集中力量与国内的经济建设调整外交政策,决定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根据和平共处5项原则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在国际问题上根据事情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立场,开始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

本站结束后东西交给你的政治障碍,消除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人类面临的问题日趋同国际社会加强协作配套合作共赢挑战的需求增加,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地位和作用凸显多边外交活跃,中国应对冷战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加入更多国际组织,参与更多的国际机制拓展。拓展整体外交,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积极的参与以及组建多边外交对世界作出贡献,并获得了自己的利益价值。


6.外交学

外交的形成概念与特点,当代外交的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外交业务与技术,当代外交的变化与趋势。

6.1外交的形成,概念与特点

当代意义上的外交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特定的条件之后形成的,这些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阶级和国家,各国之间的交往成为必要和可能,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外交就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和技术。简言之,外交是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外交不同于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际政治中一个行为体处理对其他国家关系过程中确立的指导原则,包括国家意图,国家目标实施目标的手段,而外交是一个国家对外实施其对外政策的手段是行动和对外政策实施的过程,对外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作出有关对外关系的决定,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恰当的有效的执行他们,外交是落实外交政策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14世纪意大利北部出现当代外交形态,16世纪拓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以及拓展到俄罗斯等欧洲的边缘,18世纪拓展到拉丁美洲以及美国19世纪后半期经过最初的拒绝后拓展到中国日本朝鲜和奥斯曼土耳其形成了全球的外交体系。

6.2外交规范,惯例,特权和豁免

外交规范与惯例,外交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得益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交往基本规范,结束了外交在萌芽初创时期那种混乱无序状态,外交规范有两个渊源,一是成文的国际法,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及当代的联合国宪章另一个是国际惯例。 

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为了保证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以及外交人员进行正常外交活动,各国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相互的,给予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和外交人员一种特殊权利和忧郁,这种特殊权利和忧郁在外交上统称外交特权和豁免,也被称为忧郁及优惠待遇或豁免权和优理,这些特权与豁免是外交人员在接受国享有特殊的国际法上的地位,增加的话就觉得诱惑力和神秘性。外交人员包括馆长,外交职员,馆长和外交职员的亲属,国家元首,政府元首和外交部长,使领馆的行政和技术职员以及他们的非驻在国国民家属(执行职务范围以外的行为不能豁免民事和刑事管辖)。

主要的豁免包括不可侵犯,管辖豁免:不可侵犯包括人身不可侵犯,馆舍财产外交人员私人寓所以及档案和文件不可侵犯;管辖豁免是指触犯法律,不能起诉,比较严重者驻在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派遣国限期将其召回,当严重威胁驻在国安全时驻在国对犯罪的外交人员会予以驱逐出境,民事管辖豁免是指不得因为债务而受到起诉,行政管辖豁免是指不做户口登记不服兵役和劳役,外交人员死亡,子女出生不履行驻在国所要求之义务,外交人员无作证义务行动,通讯自由,免纳关税。


6.3外交业务与技术

从事外交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外交业务和技术,如熟悉外交交谈和谈判的技能,把握外交员的分寸和度,掌握外交礼宾和礼仪的原则。

外交谈判的实质是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双方的立场,从而使冲突和争端得以解决,广义上的谈判可以把对话,磋商,会谈等包括在内。外交谈判出面谈判的人必须具有代表资格说话算数,对特定目标达成协议,这个过程是经过讨价还价有取有予的过程,最终形成约束力的应该以某种协议文件予以规定。

外交干涉式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是主权国家,通过其外交部与外国驻本国使馆或通过本国驻外国使馆同驻在国的外交部门,就特定议题进行联系和沟通表达己方立场和观点谋求问题的解决是外交工作中最为频繁的日常事务。食物在程度上可以根据问题重要性,约见驻在国外交部的主管司长和驻在国的外交部长,也可以由外交部的主管司长甚至外交部长,约见外国驻本国使馆馆长,约见或交涉的级别,受国家政治体制,两国关系的状况,而有不同的影响,往往反映所教授问题的严重性和约见一方的重视程度,一般的对口交涉不需要很高的级别。从形式上看交设计有简便易行,比较普遍的口头交涉,也有通过书面文字的方式进行了书面交涉。

外交语言与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是在外交谈判和交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一些特殊的习惯专门用词或用语,需要准确妥当,不可随意使用。外交语言是外交实践中使用的语言包括但不等同于外交辞令,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的特点,搞外交在某种情况下也是战斗,只是不用枪炮而用语言,外交员该含糊含糊,该准确准确,要有分寸感。

外交礼宾和礼仪

外交礼宾和礼仪在外交上以历代兵制以及包括官方交往的礼仪礼节礼仪与集邮袋优质礼品活动以及具体安排等礼宾业务工作,是国家在国际国交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用以向交往对象显示尊敬友好之意同时用以维护。用以维护自身形象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为各国所遵循和采用的做法,是一项重要的外交业务。国际礼宾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等级到平等,由民族到世界的过程,其核心原则是主权平等原则,目的是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政策服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6.4当代外交的变化和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国际组织的兴起和活跃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当代交通和通讯技术进步,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等,在规模程度方式上都有传统外交提出了,所谓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交行为体的多元化: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间组织对国际外交活动的参与不断增加,逐步被认为是新的外交行为体。

影响外交的因素多样化:国家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国际规范,国际习惯,国家形象,国家力量,一样,成为影响和制约国家间关系和所有国家外交行为的重要因素,外交公开化,信息全球化,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外交,而且国内因素越来越重要。

外交议题多元化:领土主权安全等问题仍然重要,但是环境能源问题,贸易粮食问题,人权问题,自然灾害,流行病疾病等引起的健康问题等,都改变着国际政治的议题和外交政策主题。


外交形式多元化或泛化: 双边外交,多边外交都有,经济能源领域,文化科技领域,体育军事领域,均有外交,首脑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公民外交,二轨外交,都可以成为主客体,强制外交威慑,外交预防,外交穿梭,外交秘密外交等,都可作为手段,公平外交赠礼,外交走廊,外交,厕所外交都可以成为场合。

评论 ( 2 )
热度 ( 10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如无必要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