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再说,脚踏实地。

《伦理学》得到

  1. 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 利己主义:怎样对自己好怎样来

  3. 德性论:道德最好的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4. 直觉主义:未经思索的判断是对的

  5. 义务论:有一些原则不可突破

  6. 契约论:我们约定好的

  7. 情感主义:与对象的情感联系会影响判断

  8. 神论: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1. 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相对好,后者会陷入虚无主义,有时候之所以不能够绝对是因为背后的事实不确定,文化背景不同。

  2.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道德背后是否存在客观事实。

  3. 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or兼容论:罪犯自己选择了犯罪or罪犯过去的经历使他犯罪or罪犯过去经历使他有更多可能犯罪,但他也可以选择不犯罪,他选择犯罪是他的自由。



伦理学研究的是应然的学问,应该怎么做。

比如说电车问题的延伸,就是说现在桥上有个胖子,你把胖子推下去,你就能阻止5个人的死亡,你要不要推?

对于利己主义来说,那当然是不推啊,我又不想犯罪;对于功利主义来说,那当然是推啊,1个人死比5个人好;德性论的话,让我想想我身边道德最好的人,或者说世界上道德最好的人,如果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直觉论就说,我那一瞬间是什么反应就怎么做;义务论的话,就是我信奉某一个原则,然后严格地按照他去做,比如说按照法律我不能这么做,那我就不去做;契约论的话就是,我去问一下那个胖子,他愿不愿意下去,不愿意就算了,愿意的话我就把他推下去;情感主义的话就是,如果我和那个胖子关系好,那我就坚决不会推他下去,哪怕他可以救更多的人,如果我认识5个人中的一个,那为了救那个人,我就去把胖子推下去;如果是神论的话,比如说外国人,那就去看一下圣经里怎么说的。

 

但我们很难用伦理学真正的指导生活。

因为把电车问题搞明白意味着你有一个明确的伦理学观点,同时你的行为和观点完全一致,而且不受到当时的事件背景,当时的情绪的影响。但是首先,认知上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认知和行动不是统一的;再者生活是多变的,谁也不知道电车问题的在生活中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样子,当时有什么情境因素;自己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所以电车问题就会变得很难。

null

评论
热度 ( 11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如无必要 | Powered by LOFTER